查看原文
其他

王唤柳 | ​花卉含笑 山水多情

本编委 黄梅文哲 2022-12-28

▲李正阳题

花卉含笑,山水多情,我流连于东山小镇【“东山小镇”杯征文】文\王唤柳
2021年10月5日应《黄梅文艺》主编陈章华先生邀请,参加相关会议。会前会后,在园区随意行走,大致领略了东山小镇的风姿。临离开时,我与刘光天先生为寻觅释迦如来多宝塔,来到东山小镇范围内的东山古道旁,终于看到了北宋时修建的这座小型佛塔。

虽经一千多年岁月风霜,佛塔依然完好无损地、静静地屹立在那里。这是以前通往五祖寺的必经之地。我想,东山小镇所依凭的,还是历史悠久的天下祖庭五祖寺丰厚的文化底蕴。


次日,适逢中华慈善总会东山小镇慈善文化交流活动在这里举行,我亦应邀前往。在东山书院里举行的书画活动是整个会议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地质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博导宋斌教授带着他的外国留学生四五人在这里篆刻印章,有俄罗斯的女留学生,有巴基斯坦的男生,有非洲的黑人留学生,还有国内博士生。看他们十分专注的神情,丝毫不受周边环境影响而细心篆刻,我想到了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对外国人充满了吸引力。而我显得相对自由,得以流连于山水花卉之间。

走出书院大门,是一个有舞台的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正在广场上进行。演出者,大都是熟悉的面孔。广场东侧,就是明镜湖。风水风水,从风水学角度看,明镜湖就是小镇风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大的一个湖!湖水碧蓝碧蓝,湖边围砌的石块,粗犷而排列有序。

湖边有曲径木桥。木桥上有三四名保安,各守一段,防止游客下湖游泳,维持秩序。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白云在湖里漫不经心地飘着,微波有时与它嬉戏;广场那边传来熟悉的《黄梅飘香》和黄梅戏的旋律……此时的我,物我两忘:湖,是谁的?我,又是谁?我的心有些醉了。

我漫步桥上,打开手机录像,边走边拍;隐隐看见水下水生植物鸭舌草,就是徐志摩《再别康桥》里所说的“青荇”。回望从山上喷涌而下的叠叠流水,听哗哗的流水声,我开始明白,这一湖碧蓝的湖水,正是有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才得以保持她的碧波荡漾和无限生机。

我们的东山小镇,不正是有祖国日益富强的源头活水,鄂旅投公司乘势而为,投下巨资打造而成的吗?在曲径木桥另一端,我请一名美女保安帮忙,把我本人,也录入手机录像中,作为一份礼物,分享给自己此时不在我身边的亲友。

抽了一支烟,吸完了,我把烟头放在烟盒里。因为昨天有一位戴着草帽的清洁阿姨在书院门外小径旁,把哪个小孩从小石子铺就的小径里抓起的小石子撒在小灌木下,她便一颗一颗地捡起来,重新放在小径上。没有这样一位普通劳动者默默无闻地工作,哪有这么洁净的环境呢?我蹲下来,为她拍了几张照片,我要宣传她的劳动场景和吃苦耐劳精神,也要宣传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

回到广场,又看了一会儿演出。主持人宣布,演出暂停一下。黄梅县慈善会会长李仲良副县长招呼大家:“大家集中一下,下面举行揭牌仪式。”
在掌声中,红布掩盖着“中华慈善总会东山小镇爱心驿站”“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古琴文化研究所东山小镇文化交流基地”“湖北非遗研究中心吟诵文化研究所东山小镇文化交流基地”“宋斌教授东山小镇工作室”几块有分量的牌子,红布分别先后被嘉宾有序地揭开了。有一位非遗传承人赵院长捐献价值370万元的赵氏骨痛化铁膏(草药粉),治疗周身关节痛、骨质增生、颈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仪式结束,就有十余名群众要求得到一份。他们随赵院长来到书院,逐一登记领取。


我回到东山书院书画室,刘光天先生和明鉴法师在作画。刘光天先生画牡丹,浓墨重彩,明丽动人。著名画僧明鉴法师画了一个老和尚,在一个不太显眼的地方画了一个小动物,细看,是一只蜗牛,题款为“慢生活”。

是的,快节奏城镇生活的市民们,在这“十一”小长假,该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品品茶,听听歌,逛一逛店铺,欣赏一下山山水水,给心灵放个假,享受一下小康生活。这只小小的蜗牛,该是画龙点睛之笔。

参与揭牌的嘉宾有的也进入东山书院,他们有人要求北京来的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周女士赐墨宝。周女士大约三四十岁,高挑的个子,一袭红色长裙,只见她提起斗笔,在宣纸上,大笔挥洒行书一个“禅”字,果然气概不凡。接着她又行书一幅“善行”,好家伙,一起呵成,这两字,让我折服。我问她祖籍哪里,她回答:“湖南。”我说:“你湖南,我湖北,都是楚人。”我请她为我写“惟楚有才”。她稍作停顿,说:“可以。”提笔横书“惟楚有才”四个大字,我以鼓掌方式表示赞美,我的朋友也一起鼓掌。我想,周女士的“善行”二字,是这次活动的点睛之笔。

闲暇下来,我即兴撰诗一首并书之:“一别东山若许年,重来旧地换新天。奇花异卉噙芳露,明镜湖秋情万千。”
想起昨天《黄梅文艺》组织的“东山小镇杯征文”活动合影时,我恰好被安排在鄂旅投公司黄梅分公司执行经理龙总身边坐,我有机会近距离和他接触,自我介绍后,要了他的联系方式。

我打电话龙总,说自己作了一首诗并毛笔书写出来了,请他派一位年轻人来与我衔接。一会儿,一位姓严的年轻负责人来了,热情地同我握手,交接。
时近午餐时间,走出东山书院,只见广场舞台上,非洲留学生正起劲地歌唱。他们有时用中文、有时用外文演唱。树荫下的观众或侧耳聆听,或交头接耳……我想,今日东山小镇这个平台,来的是“五湖四海”,人们用各种途径的网络手段,又可把她的山水花卉建筑、人们活动的情状,传播到四面八方。文化,是每天一万名游客结缘而来的纽带。10月8日初稿,12日修改

【作者简介】王唤柳,大学本科学历,国家二级编剧,省作协会员,退休后被县志办返聘修县志。

【链接】蒋国雄 | 古驿流诗韵 清江涌晚情

黄梅磷矿 年年重阳来相会

黄梅小池农场那滑稽的批斗会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顾问:周慧  刘光天主编:李滨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澜、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林枫、桂文林、聂铁贞、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联络部(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林枫、桂文林、聂铁贞、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负责人\聂铁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